纪念孙中山及抗日阵亡将士联
1937年11月。 毛泽东在延安召开大会。一方面是纪念孙中山的诞辰,一方面是追悼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郝梦龄、刘家琪等将领。会议的名称是“纪念孙中山诞辰及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 开会的头一天的晚上,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肖劲光找到郭化若,说是为了布置会场,请了几位老同志起草对联,要他去书写。 郭化若来到一座大厅内,由于天气很冷,屋里烧了一盆木碳火,笔墨纸张都已经准备好了。 郭化若看了一下起草的对联,觉得写得有点不太妥,但又不敢改,便建议送毛泽东审查。 大约凌晨一两点钟,送来了新的对联稿,这是毛泽东亲自拟的,不但内容格式好,写在白宣纸上的毛笔字也分外生动有力。 在座的都惊叹毛泽东精力充沛,愈到深夜精神就愈旺盛。 毛泽东自拟的对联一副一副地由通信员陆续送来,一副比一副妙。 郭化若一副一副地照写下来。 等他写完,连一副对联“稿”也找不到,都被大家抢光了。 郭化若当时的记性很好,毛泽东自拟的三副对联都能背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能记起的是: 国共合作的基础如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 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云:侵略阵线是 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毛泽东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郝梦龄将军,也同样高度评价了平型关大捷。 郝梦龄,字锡九,1898年2月18日生于河北。 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分配到皖系西北边防军第三混成旅任排长,该部居住在蒙古的乌兰巴托。 不久,乌兰巴托(旧称库伦)战役爆发,郝梦龄随军参战,平息了白俄煽动的叛乱。 后来郝梦龄投奔了东北军,参加了两次直奉军阀混战。 郝梦龄虽是军阀出身,却能洁身自好,严于律己,绝少军阀恶习。 他生活简朴,不吸烟酗酒,不赌博狎妓,不纳妾娶小。 在他的部下有一位军械处长是郝梦龄的叔父。因偷偷纳妾,被郝梦龄遣返回乡。当且叔父来求情时,郝梦龄说:“在家里你是我的叔父,我以长辈待你;在军中您是我部下,我不能徇私情。”一时传为美谈。 郝梦龄在任郑州警备司令期间,官场常有宴会一类的应酬。对此,郝梦龄深恶痛绝,却又不便指责同僚,便想一办法,每次赴宴之时带着八岁的女儿同往,同僚们不便在女儿面前狎妓,只得作罢。 郝梦龄有着深切的爱民之心,在中原大战期间,天下大雨,道路泥泞,炮兵行动困难,有一名士兵强征老百姓一头黄牛,双方发生争执。郝梦龄闻后大怒,即命令将该士兵就地处决。 1937年10月11日,忻口战役正式展开。 日军第五师团团长坂垣四郎集中全部精锐,以飞机、大炮、坦克等精良武器装备,组成“立体战争”的密集火力网,向忻口阵地发起猛攻。 郝梦龄部中央地区战斗最为激烈,阵地上硝烟弥漫,弹片飞溅,土翻尘扬。 郝梦龄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到各处阵地督战。 官兵们见军长不惧危险,士气大振,与敌血战,后终因伤亡过重,忻口西北的南怀化东北204高地被敌攻占。 南怀化是通往忻口的要道,其东北高地被敌人控制,将陷守军于极不利的地位。 郝梦龄随即组织部队反攻,以期夺回阵地,他来到在南怀化作战的第322团,对官兵们说:“一天不死,抗战任务一天不能算完。现在我都不怕死,你们大家都怕吗?” 官兵们齐声回答:“不怕!” 郝梦龄高兴地说:“将有不死之心,兵无贪生之意,这句格言,只有在凶杀恶战中才能体会出来。” 接着,郝梦龄来到第321团防守的桥头堡。 这是日军除南怀化外又一个主攻方向,战斗极为激烈,郝梦龄来到每一个战壕,慰问官兵,鼓舞士气。 南怀化东北204高地失守,事关全局,卫立煌与副总指挥傅作义令郝梦龄一定要夺回,并派陈长捷的晋军第61师前往增援。 郝梦龄与陈长捷相商,拟以优势兵力三面出击,从左翼进行迂回包抄,可稳操胜券。 13、14两日,郝梦龄组织了多次反攻,均未得手,第322团一营营长请求支援,郝梦龄指示: “站在何处,死在何处!” 这时,第322团仅剩下100多人,郝梦龄命令将其编为一个连,并对他们说: “先前,我们一个团守这个阵地,现在剩下100多人,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我们一天不死,抗日责任不算完。出发前,我已经给家里写了遗书。现在,我和你们坚守这个阵地,决不先退,我若先退,你们无论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你们无论是谁,只要后退一步,我就立即枪毙谁。” 15日夜,在一直未停息的枪声中,郝梦龄接到卫立煌的电话。 卫立煌说:“南怀化是第9军与友军的接合部,影响甚大,必须恢复。” 郝梦龄于次日凌晨,于刘家琪师长复临南怀化阵地。当有人劝他休息一下时,他说:“我是来休息的吗?” 这时,天已经破晓,日军又开始了猛烈的攻击,郝梦龄和刘家琪指挥作战,不幸中弹,双双死在阵地上。(背景资料:《毛泽东和他的军事高参》) 两位将军的牺牲,震惊了全国。同样,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赞扬。 于是,也就有了毛泽东亲自拟写的上述对联。&nbsp&nbsp
吟诗论“中苏”
1956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房里,接见了苏联大使尤金。 毛泽东当时是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说到高兴之时,毛泽东主席随口吟诵了这样两句诗: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说完之后,毛泽东没有对这诗句进行解释。 翻译不懂得其中的含义,也不知道是谁写的。只好就句子而句子地直译了其中的意思。 当然,尤金听了以后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诗的意思。 然而,毛泽东在哪个时候----中苏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吟诵这样的句诗,寓意是极其深长的。 其实,当时许多人都不知道这首诗的来历。有人甚至认为是毛泽东所写的。也不好问毛泽东,只是在那里点头。(背景资料《落日余辉》) 原来,这首诗来源于“六尺巷道”的故事。 作者是清人张英。 张英,1627年---1708年,桐城人,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一次,他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不清,与方姓的邻家发生了争执,几乎酿成流血事件。方姓家族也是大姓望族,家里也有做大官的。于是乎,也不甘示弱,并自感有理,一纸诉状,告到了官府。因双方的家庭背后都有一定后台,县衙的县令不敢贸然断案。 张英的家里,知道方姓家族告到了官府,害怕自己家里吃了亏,便立即给张英写了一封书信,将家中的情况全部地告诉了张英,并说明,这府第的地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没有也不能有半点理由让给别人。一定要张英想办法,保住自己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 张英在北京,接到家信后,认真地阅读,得知了其中的情况后,然后认真地进行了一番思索。感到事情就是那么简单。决定以诗代信,写了一首诗。诗云: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家人接信后,对他写的诗进行了认真地分析,仔细品位了其中的含义。随即遵嘱让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方姓家族看到张家这样处理这个事情,自感有不妥之处。也随即仿效张家的做法,亦让出了三尺土地。于是,就成了六尺的巷道。此事,一时传为美谈,人们津津乐道。 到目前为止,老百姓经常说道的“亲戚礼道”中的“礼道”,就是互让三尺土地而成的“巷道”。至目前,我国北方大部分村落的建筑,依然还都有“六尺巷道”的印记。 针对当时的中苏关系,毛泽东在接见苏联大使尤金时,吟诵这段诗句,寓意是非常深刻的。当然,当时的尤大使未必能够理解毛泽东的深刻寓意。&nbsp&nbsp
“龙马”精神
我军的第一个工兵连,是以安源路矿工人组建的。 毛泽东当时还给这个连队讲了话,告诉我军第一个工兵连的同志们:要发扬白龙马的精神,把革命驮到胜利! 那是1931年初,毛泽东针对长沙的战斗攻而不克问题,甚是费神。他认为,长沙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敌之工事欧式的重层配备,铁丝网、壕沟等八九层”,而红军“只有肉搏没有重炮破坏敌之工事。”因此,毛泽东等人都在考虑这个重大问题如何解决。 红一方面军开到安源后,毛泽东要郭化若等人去做群众工作,以筹款和“扩红”。 安源的工人们觉悟比较高。这使得郭化若等人非常高兴。 由于安源路矿工人,从1898年德国和日本在这里开工厂后,他们一直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工作和生活,加上工运搞的不错,所以,工人的阶级觉悟自然是高的。也正是由于他们所从事的产业,使得他们中间有好多人懂得“爆破”等技术。 有一天,郭化若等人找到了一些炸药,也找到了一些懂得爆破技术的工人。于是,他作为毛泽东的高参,心里在想,要把这些同志组建起来,不就是我们需要的工兵连队么! 于是,他就将这个想法,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毛泽东听了郭化若的汇报,眼睛一亮,说:“化若算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他知道我在想什么。” 朱德总指挥听了以后,也非常地高兴,说:“要得!” 他以特有的地方方言继续说道:“我们确实要有一个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能炸碉堡、能挖防空洞的工兵队。” 经过朱毛的同意,郭化若立即开始组建工兵队。 郭化若找到安源煤矿的工会,让他们将懂技术的工人同志逐一推荐出来。到了中午时分,一共推荐了140多人。 这些人全都衣衫破旧,蓬头垢面,参差不齐的年龄就像乞丐帮部落中的乌合之众。他们中最大的30多岁,已经儿女满堂;最小的10来岁,差不多等于他们的晚辈。而且,确实有一家老小被推荐出来的,但都是自愿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来参加呢? 因为,当时红军的宣传使他们懂得了如果当了兵,不仅可以享受平等自由,而且还可以吃饱饭,有衣服穿、有田种。 郭化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