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县苏维埃主席台两侧的对联
然而,到了井冈山,部队应该怎样开展工作?如何把农民兄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使我们的部队有饭吃?这些赤裸裸的生存问题,现实地摆在工农革命军领导特别是毛泽东的面前。 面对着这些具体的又事关部队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毛泽东开始了发动群众的工作,使得农民兄弟对打土豪、分田地,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知,参加革命当红军的热情愈加高涨。于是,便有了下面这副既有煽动力又有革命豪情的楹联: 那是1928年1月5日,革命军攻占遂川县城,成立工农兵政权,在主席台的两侧悬挂了经毛泽东亲手改写的一副对联: “想当年你盘剥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 到今日我斩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 从这里既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的挚热情感,又可以看到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厚体验。因为,他非常清楚在黑暗的旧社会,在封建制度下,地主老财就是像楹联中所说的那样压榨贫雇农,好了再求好,多了还求多,永无止境。简直达到了《红楼梦》“好了歌”中写的“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生只恨聚无多,聚到多时人去了”的境地。这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就是当时的地主老财聚财敛财实际心理的真实描述。 时至今日,到了今天农民兄弟扬眉吐气的时候了,那还能怕呢!那还能没恨呢!!……、&nbsp&nbsp
“当兵就要当红军”
毛泽东和朱德先后来安源,招募了许多的新战士。其中,在“扩红”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当兵就要当红军!” 中国的传统俗语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当兵为什么要当红军呢?红军是什么样的队伍,是什么样的兵呢?看了这个口号,谁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引起思索。这正是毛泽东及其下属留给人们的思考,正是宣传艺术的魅力所在。 当人们怀着疑问心情询问“扩红”战士们的时,他们就慷慨陈词地向人们解释着: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 “红军是为了大家都吃上饭的队伍,是为了大家都有田种的军队。 “红军内部官兵是一致的,从来没有打骂体罚的事情。 “只有参加红军,才能打碎这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红军是天下最好的军队,有了红军我们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 就是这样一个敢于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的口号,一个具有宣传艺术魅力的口号,撼动了多少优秀儿女的心。 曾几何时,有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就是死在疆场上,也没有一点后悔之意! 这口号,就是现在读起来,也倍感亲切。因为,它是坦诚、是力量、是号角,更是艺术。&nbsp&nbsp
哭烈士、悼烈士
毛泽东既是一个有血性的汉子,更是一个非常讲感情、重感情的人。特别是在他的战友为了革命献出自己生命的时候,他的内心充满着极度痛苦和思念。其中,哭王尔琢就是典型的一例。目前,在井冈山博物馆里还保留着他当年“哭王尔琢”的一副楹联。 王尔琢,红军第28团团长。 1927年8月,二营营长袁崇全带领二营叛变,而且带着所属部队开始逃跑。为了追回这些变节的人,特别是那些无辜的战士,王尔琢只身去追那些人。8月26日,王尔琢在追回部队返回时,在江西省崇义县思顺圩被叛徒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 当毛泽东得到这个消息后,悲痛至极。随即,他作联一副悼念王尔琢: 哭 王 尔 琢 “一哭同胞,二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农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这字里行间,字字表现出毛泽东对战友的无限思念。 而且,这副长联是毛泽东亲自拟就的,由陈毅同志亲自书写的。1928年10月的一天,红四军在江西的宁冈县举行了追悼团长王尔琢的大会,会场的前面,摆放着边界党、政机关和各领导同志书写的挽联。而毛泽东写、陈毅书的这副挽联,蓝地白字,非常的醒目,非常的引人注目,起到了教育和激励后人的良好作用。 毛泽东博学多才,特别是擅长楹联,并注意用楹联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人们都知道,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捐躯。对此,毛泽东写了不少挽联来悼念他们。 1931年9月15日,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在转移途中,路经江西吉安县东固山时,遭到敌军空袭,不幸中弹牺牲。当时,敌人的子弹正好打中他的上腹部,血流如柱,非常悲壮。毛泽东得知后,心情十分沉重。毛泽东亲自为追悼会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 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 好教后世继君来。” 这挽联,既切亡者生平,又激励后人奋斗。文词洗练,言真意切,深切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1937年7月,毛泽东还为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同志书写了一副挽联。内容是: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 燕赵对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这挽联,对仗工整,运字巧妙;讴歌先烈,笔酣墨饱;抨击敌人,一针见血,无不以辞见义,气势不凡。 对于这些楹联,就是今天读来,仍然是革命传统的好教材,给人促进和激励。&nbsp&nbsp
“黄埔”与“红埔”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来历。1931年10月,朱德、毛泽东在宁都县小布方面军总部,专门与红八军军长何长工和红五军军长邓萍等谈了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事情。 毛泽东说:北伐时期,国民党有个“黄埔”,我们现在要办一个“红埔”,你们看怎么样? 他接着说:新旧军阀很懂得有权必有军,有军必治校这个道理。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虽有人民的支持和参加,但为战胜敌人,也需要办校、治军,学习战略、战术,培养自己的建军人才。你们看我这个想法怎么样。 他的话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 根据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倡议,11月,中央决定,除了各地区、各部队继续办好教导队、随营学校以外,在瑞金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闽粤赣边彭杨红军学校第三分校、红一方面军教导队合编组成,全校共1235人。 1932年春天,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下设3个军事营、1个政治营,另有3个独立单位,即上级干部队、炮兵队和工兵连,有学员1000余人。历任校长都是红军的高级领导人。学校领导机关与学员队的领导干部,也都是从各部队抽调的优秀领导干部。同时制定了从战争实际出发、从部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使课堂与战场、学校与部队紧密相连;根据部队实际需要和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计划与训练内容,以培养学员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的精神、会组织指挥部队的进攻和防御作战为目的;训练方法灵活多样、政治教育废除灌输式,采取讨论式,教学相长,能者为师;军事训练采取精讲多练,实兵对抗演习。 从1931年秋----1933年秋,共办了6期,培训了10000多名军政干部,极大地增强了红一方面军干部队伍的建设。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红军的扩大,为便于教学的组织实施和分层次有重点的培训各级干部与各类专门人才,1933年10月,中革军委下达了分编扩大红校的命令,以红校高级班(学员为有两年以上实际经验的团以上干部)和上级干部队(学员为有两年以上的连以上干部)为基础,改变为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以红校第五期学员编成的团队改编为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以红军第六期学员编成的团队改编为第二步兵学校。以红校工兵营、炮兵连、重机枪连、防空连和装甲连为基础,改编为特科学校,主要训练工兵、炮兵和骑兵任务。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设训练部、政治部、和校务部,教职员不超过20人(亦说只有16人)。至长征前只办了3期,开设高级指挥科(学员主要是师以上领导干部)、上级政治科和上级指挥科(学员主要是营职领导干部和少数团职干部)、上级参谋科(来自各部队的各级参谋)。1934年秋,准备招收第四期学员时军委下达了长征行动的命令。为了继续有效地保存和培养干部,军委决定将红军大学、特科学校及两个步兵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陈庚为校长、宋任穷为政治委员。在长征中,该校命名为干部团,下设一个上级干部队(培养营、团军政干部及地方干部)、一个政治营(培养连级政工干部)、一个特科营(培养特种兵干部)和两个步兵营(培养连排级军事干部)。上级干部队分为军事指挥科、政治科和地方工作科。 “黄埔” ---- “红埔”,这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