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看无法劝说左良玉,便留在武昌,准备视机再次劝说左良玉,同时侯方域在武昌也多方活动,拉拢湖广巡按黄澍一同劝说左良玉。
湖广巡按御史黄澍原来就是个小人,在左良玉同弘光朝廷之间猜忌日深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居中调停,反而以左良玉的兵力为后盾,企图在弘光朝廷中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时黄澍因为以前的案子和马士英不睦,自然很痛快的答应侯方域,加入到反弘光朝廷的小组织当中去。
侯方域虽然多方准备,但是他也小看了左良玉,左良玉可能没有侯方域学问大,可是左良玉纵横中原十多年,见识远在书呆子侯方域之上。
现在朝廷为了防备他左良玉,将黄得功调到滁州驻防,左良玉可知道黄闯子的战斗力,他没有十足把握打赢黄得功。更何况更有战斗力的高杰就在百里以外的徐州,所以左良玉准备看看再说。
等到弘光元年正月,事情发生变化,远在徐州的高杰被许定国杀了,得知消息后的左良玉这时有些动心。高杰一死他的三万骑兵分别被部将李成栋、外甥李本深瓜分,对于这两个将领左良玉还不怎么害怕。不过高杰虽然死了,可是黄得功还在眼前,所以这时左良玉还没下定决心最后动手。
真正让左良玉下定
决心的事件是李自成南下,弘光元年正月十二日,满清豫亲王多铎攻破潼关,李自成大势已去。满清占领西安后马上兵分两路,一路五万人在豫亲王多铎的带领下,从河南归德进攻徐州、扬州,威胁南京的正北面。
而另一路由满清英亲王阿济格带领,追着李自成经陕西商洛、河南西部邓州一带进入湖广襄阳。李自成的余部虽然打不过满清的阿济格,可是对上左良玉却势如猛虎,左良玉的军队在长江北岸和李自成余部打了一仗,竟然被打的大败而归。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武昌再不能继续待下去,这时又传来南京出现太子案,这个对左良玉真是个大利好。所以左良玉借太子案为由,在侯方域和黄澍的教唆下发兵南下勤王,攻打弘光政权。临行之时,左良玉下令把武昌居民屠戮一空,表示“不留一物与贼”。可怜武昌居民,在不到十年时间里,被流寇张献忠、官军左良玉两次屠城。
弘光朝廷接到上游督、抚、镇臣关于左良玉叛变率师东下的报告,大为恐慌,马士英决定由兵部尚书阮大铖会同靖南侯黄得功、广昌伯刘良佐以及池口总兵方国安等人组织堵剿。黄得功的军队被调到长江以南的太平府,刘良佐军部署于对岸江北。
整个南明朝廷在经过不到一年的平静期,再次迎来动荡。虽然局势动荡如此,但本书的主人公马铖却一点也不知情,在家中照顾刚生产完的顾喜英。
顾喜英肚中所怀是马铖的第一个子女,不管后世这世,都是第一个,所以马铖比谁都着急,在得知顾喜英进了预产期,早早的就从军中回到家中陪伴。
在弘光元年三月初一,顾喜英终于诞下一个男孩,马铖得知消息后大喜,下令全军放假三天,自己更是去兵部请了半个月的假,准备在家好生陪伴顾喜英。
马铖这个儿子虽然不是嫡长子,但确是马士英的长孙,长孙出生马士英自然重视,亲自为这个孙子起了马源的名字。
马士英为长孙取得这个源字大有说道,马銮马铖兄弟是金字旁,按照五行说法金生水,所以下一代必须要带水字。同时这个源字出自《礼记学记》,其中记载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意思吗就是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因时制宜的人无所不可不拘于一途。懂得这四点,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马士英为长孙起这个名字也算煞费苦心,希望这个孙子能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可用之才。不过马铖不管这些,这可是他第一个孩子,自然喜欢的如同心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