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呼啸,如波似涛,吹了整整一夜。
皇宫大内没有树木,那风势无遮无拦,咆哮得如同一头困在牢笼中的洪荒巨兽。
早上起来,满天都是黑压压的阴云,倍感压抑。
天气很是恶劣,崇祯皇帝却拉着忙得脚不着地的老王和温奸相,登上景山。
景山高耸峻拔,树木蓊郁,风光壮丽,是京畿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之处。
说景山可能没什么名气,它还有一个明粉耳熟能详的名字——煤山。
明初,朝廷在景山堆煤,以防元朝残部围困北京引起燃料短缺,因此该山又称煤山。
山上有一颗历经沧桑的歪脖子老槐树,正是本尊吊死的地方。
而崇祯皇帝,现在就站在树底下,皱眉远眺京城。
漫天的尘土,夹天夹地而来,落到房顶,落到地上,整个京城,都仿佛变成了土黄色。
就连往日间看起来银亮一片的南海,仿佛也被笼罩在一层灰霾之中,再也看不到一丝坚冰的反光。
一如崇祯皇帝此时的心情,压抑而灰败。
寒风中,温奸相偷偷瞄了一眼崇祯皇帝不悦的脸色,不明白皇上近两天的心情为何如此之差。
说起来,如今时局在他们君臣的努力下,已经逐渐有所好转。
厂卫最近送入内库的银子,他偷偷地估测了一番,应该可以满足皇上的用度,基本达到收支平衡。
最近朝臣暂时很安分,没有惹皇上大动肝火的过激举措。
河南的剿灭刚刚拉开序幕,也没听说有什么不利的消息传来。
温奸相心里暗自排查一番,觉得实在找不到皇上生气的原因。
至于这么冷的天,跑到这里来吹风受罪吗?
崇祯皇帝不知道温奸相又在揣测他的帝王之心,他听老王将复社创始人张溥兄弟进京了。
这,就是崇祯皇帝最近烦心的事情,他正想着如何铲除这颗毒瘤。
可是,这人的身后,却站着全天下所有的士子,又岂是如此好对付?
说起复社的这位创始人,崇祯皇帝在恼怒的同时,却也很是佩服他的活动能力。
这位伟大的社会活动家,其活动的能量,不是一般的强。
此人本身就出身于大族,但因为是偏房生的,从小并不讨喜,却也因此练出了接地气的本事。
小时候会来事,长大了能折腾。
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在苏州先办了应社。
这社团闹的最大动静,就是天启年间聚众拦截了押送东林名臣周顺昌的厂卫队伍。
酿造了举国震惊的“五人墓事件”,把凶横无比的大太监魏忠贤,都在深宫里吓得直哆嗦。
此事之后,张溥从此名震天下。
他也趁热打铁,于崇祯元年选贡入京师太学,打着读书的幌子,玩命的上下活动。
以当时的说法,天天和京城名流饮宴不断。其繁忙程度,几乎到了骚坛文酒,日不暇给的地步。
大明内忧外患的艰难岁月里,这群志在救国的精英们,就在干这骄奢淫逸的事。
当然张溥厚着脸皮干这事,享受还是其次,拉关系才是重点。
先成立了燕台十子社,和京城的各路名流都搭上线。当时大明的政治生态,京城一介名流,背后就是地方一介土豪。
如此一来,严密的关系网立刻罗织。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看到了阉党当道,清流被打压,因此要振臂一呼,兴复传统文化。
可意会的深意,正是争权。
在这样的苦心经营下,身为复社领袖的张溥本人,其声威也如日中天。
虽然只是个崇祯年间才中榜的进士,但一干老前辈都对他恭恭敬敬。
崇祯年间好些排名前列的科举幸运儿,都来自他的暗箱操作。
就连他的嫡母去世,前来吊唁的各界名流,就有数千人之多。实打实大腕的葬礼。
这样一个大腕创办实力强盛的团体,骂起大明王朝不但积极,且杀伤力惊人。
复社的终极目标,还是政治。各色的表演,最终还是为了抓权。
所以多年以来,除了一步步在朝堂上渗透亲信,就是在党争中不断的蹚浑水。
历史上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大战首辅温体仁。
自从本尊登基后,在经过了早期折腾后,选定了温体仁作为首辅。
在后世史书,温体仁普遍划为奸臣。
因为他虽然干活勤奋,而且为官清廉,但此人阴沉奸诈,整人手段花样百出。
不但坑了政敌钱谦益,更在坑走钱谦益后,捎带手又把昔日盟友周延儒坑掉,坐稳了首辅的宝座。
在这件事上,强大的复社好似闻了血腥味的群狼一般。
先是首领张溥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