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马家军阀,严格地说并沒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派系,而是同出于源、分作数支,人们习惯上合称为马家军,民国时期,在我国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存在着数股强大的回军武装力量,由于其首领皆为甘肃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回族马姓,故称“马家军”,马家军原为家族武装势力,它们参与了当时中国政坛的纷争,先后依附清政府、北洋军阀、冯玉祥、蒋介石等,统治了西北地区数十年,产生了一批显赫一时的马姓军阀,其中又以西北四马最为出名,四马又分为青马和宁马,马步芳兄弟盘据青海,是为青马;马鸿逵兄弟据有宁夏,是为宁马。
而要谈马家军阀,就应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清同治二年即1863年,甘肃河州(今临夏县)人阿訇马占鳌会合马悟真等回民首领,举行了反清的河州暴动,攻破河州,势力在甘肃迅速扩大,河州白藏乡人马海晏也参加了这场暴动,马海晏早年贫穷,靠在河州、兰州之间“驮脚”(畜力运输)为生,尚武,广交游,参加河州起义后,马海晏作战勇敢,不久即成为马占鳌的左右手,1872年,左宗棠率湘军入甘肃镇压,在太子寺战役中,马占鳌先诱敌深入,后以“黑虎掏心”战术,一举打败了清军三十个营,在太子寺战役之后,起义群众要求乘胜攻取清军统帅左宗棠设在安定(今定西县)的大营时,马占鳌却主张投降清军,说:“打了胜仗,比打败了投降好得多!”马海晏亦力赞其议,但很多起义群众表示反对,这时,一个四十來岁的汉子、河州韩家集阳洼山村人马千龄出來说话,支持马占鳌降清,马占鳌是马千龄的同族侄女婿,看到有马海晏及马千龄等支持,便决计降清受抚,结果,左宗棠改编马占鳌部为马队三旗,委任马占鳌为三旗督帮,以马占鳌之子马安良(原名马七五,左宗棠赐名“安良”)为中旗正旗官,马海晏为中旗副旗官,此外,清廷又授马安良、马海晏七品军功顶戴,马千龄因劝降有功,被左宗棠称赞为“良回”,也受到重赏,就这样,马占鳌、马海晏、马千龄等用起义人民的鲜血给自己换取了“红顶子”和清廷的赏赐,从此成为了清廷的鹰犬,这也是“河州三马”的子孙们得以发迹的因由。
马占鳌降清以后,过了十余年即1886年死去,其职务由儿子马安良继任,马海晏则有两个儿子:一名马麒,一名马麟,后來,马安良、马海晏这支马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