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玄的内心中,有他自己的谋划。按照历史、社会的发展规律,即历史、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社会都有他存在的物质和社会基础。任何人妄图不按照历史、社会的发展规律办事,妄图一下子就进入到一个相对高级的社会,那必然会遭到历史和整个社会的报复,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的。中国的社会,也是如此。无论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还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还是后世时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转变,都必然经历一场大的变革,和一场异常血腥的大的战争。李玄并不喜欢战争,他想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逐渐的改变整个大唐社会,让大唐社会逐渐拥有向更先进的社会转变的经济、物质和社会基础。纵观整个历史,权力是逐渐下移的,秦朝商鞅变法之前,权力是掌握在帝王一人的手中的,周天子既是整个国家的天子,又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族长,拥有至高无上,无人敢去侵犯的权力;先秦。商鞅变法之后,则形成了帝王和贵族共同掌控的局面,贵族支持帝王,帝王则赐予贵族封地。逐渐形成了封建社会的雏形;而到了唐朝时,封建制达到了顶峰,科举制的兴起,广大的寒门子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权力,参与国家的治理。形成了帝王、贵族、寒门优秀人才一同掌控权力的局面;而直到清末,人数众多,最广大的平民百姓群体开始逐渐的觉醒,可是试着接触,掌控权力,最终形成了平民百姓都可以参政、议政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社会体制的转变,和平民百姓的觉醒,有两个最深层次的原因:一个就是技术的革新,经济的发展,而另一个则是知识的普及。有更多的人,有能力接触、掌控、运用权力。而做为后世人的李玄是最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和知识普及的重要性的。从他发明活字印刷术开始,他就打算通过知识普及,唤醒民众,革新技术,进而推动整个大唐社会、大唐制度向前发展。
就在活字印刷术被大唐朝野推广传播不久,大唐所有百姓都能轻易的获得书籍,聆听、学习圣人之道之后,李玄向大唐皇帝李世民贡献了《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